YITING's Reviews > 馬路學
馬路學
by
by
這本書講了開車心理學+塞車經濟學+各地文化的駕駛行為+道路風險學......內容。本書註釋頁數高達整本書的20%,看得出來作者做了很多功課。實際上,本書內容也援引了非常、非常多的統計數據、研究,我是學到不少。但是作者的論述風格,有堆砌資料的感覺,他的論述會在不需多講解的部分,講了多餘的東西(是要吊讀者胃口嗎?)。這問題倒還好,更煩人的是,作者會在我覺得他應該論述更多的部分點到為止。很多名詞就只援引某些研究的論點,但不會加以解釋。這個問題在第3章-公路與催眠術中更明顯,舉兩個例子:
p. 114
博物學家羅伯.文克勒(Robert Winkler)指出,老鷹等生物之所以能邊從高空用一百六十公里的時速俯衝而下,邊追蹤小型地面獵物的動向,是因為牠們的眼睛擁有高於人類眼睛的閃爍融合率(flicker fusion rate)。
p. 118
人們誤判車速的方式不計其數。一般認為,我們對自己的移動速度和移動方向——假如我們的確正在移動的話——的知覺,主要源自所謂的「整體光流」(global optical flow)。當我們開車(或走路)時,必須參考水平線上的某個固定點,亦即「標定」,來引導我們的行進方向。我們必須隨時校正這個標定的位置,以便讓它成為所謂的擴展焦點(focus of expansion),亦即本身靜止不動,但所有視覺影像以其為源頭,依著輻射擴散的模式,朝我們不斷湧來的定點——請想像《《星際大戰》(Star Wars)中的千年鷹號進入曲速後,周遭的星星變成一條條自行飛行軌跡中央往後迅速退去的線條時的情景。「位移流線」(locomotor flow line)——或者你我所謂的道路——是光場中對駕駛車輛而言最關鍵的一個部份,而往後掠去的事物所具有的「質地密度」(texuaral density),則會影響我們的速度感。
不覺得看起來很技術性嗎?講解卻到此為止。原先以為作者可能是學者,但是一查,作者是記者吔。記者的論述風格,應該顧慮到一般讀者,尤其是針對一般讀者的非虛構作品。
另外這版本有些翻譯的問題,有少數部分語意有點怪。因為作者很多論述點到為止,沒有太多線索可以看出奇怪之處。但有幾處蠻明顯的,像是:
p. 319
幾乎半個世紀之後,索羅門的發現仍常在有關車速限制的爭論中,被人誤解為反對(應該是支持吧)提高車速限制的最佳理由之一。
p. 355
大多數駕駛人會先煞車,然後再改變方向。即使在某些測驗中,改變行車方向才是避免車禍的唯一方法,人們仍會堅持煞車。這或許是由於煞車(應該是改變行車方向吧)看來會使駕駛人陷入更危險的處境,或是因為駕駛人不了解車輛本身處理危機的能力,或是單純地出於某種「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就和將行車方向維持在同一車道上一樣,煞車通常都是處理緊急狀況的正確方法,久而久之它便成了人們所知的唯一方法。
不過撇開上述問題,這本書的內容仍然很有趣。市面上感覺很多經濟+心理學的科普書,交通+心理學好像就沒那麼常見了。還是很值得讀,可以學到很多有違道路使用人直覺的知識。原書寫於2008年,不知道在之後,這些數據有多少仍能適用?而本書的研究多是以美國為主,在台灣是不是也能解釋?希望台灣也有人可以出針對台灣交通的科普書,尤其相較美國,台灣還有機車海,這也讓開車的人夠緊張了。
-------------------------------------
自己摘錄的一些內容:
p. 83
大多數看過海因利奇三角形的人,通常會以最上面兩層來評估自己的駕駛技術。事實上,下面這一層才是最準確的參考憑據。」換句話說,駕駛人往往以車禍頻率和罰單數量,作為判斷自己行車表現的基礎。不過,和駕駛人同行的乘客則有不同的觀點。「我們所有人都會扮演乘客的角色,」李斯克說,「和駕駛人一起上路以便評估駕駛技術,並從海因利奇金字塔的底部開始,戰戰兢兢地在一旁進行觀察。
p. 86
不論是否出於故意,大多數車禍都和違反交通規則有關。不過,「故意」和「無意」之間的差別,甚至也變得模糊不清。二○○六年,芝加哥有位駕駛人在行車時伸手取用手機,結果其休旅車失去控制,撞死了另一部車中的乘客。死者家屬表示:「只要對方沒有喝酒或使用毒品,那就只是一樁意外。」不論這種想法聽來有多麼荒謬,這位肇事者仍因知法犯法,而須受到法律制裁:他總共被罰了兩百美元。「未飲酒超速者」也適用同樣奇怪的法律區分。飲酒過量致人於死者,和車速過快致人於死者,所涉及的法律刑責堪稱天壤之別。
p. 88
長久以來,研究人員都知道,新手駕駛人的視覺搜尋模式,迥異於經驗豐富的駕駛人。新手駕駛人開車時,視線多半緊盯著自己的車頭和道路的邊緣,而較少察看車身外的後視鏡,即使在變換車道時亦是如此。懂得該注意哪些事情──並記得自己所見的事物──是擁有深厚經驗和專門技術的特徵之一。正如視線追蹤研究顯示,藝術家和一般人觀賞畫作的方式之間,具有相當穩定的差異(一般人較常將焦點集中在臉孔等事物,而藝術家則較常掃描整幅畫作),分析駕駛行為的研究人員,通常也能藉著駕駛人的視線活動模式,判斷其駕駛經驗的深淺程度。
p. 180
維爾基和其研究小組仔細追蹤每一輛進入這家超市停車場的汽車,而當這些汽車找到停車位後,他們便立刻測量這些汽車和超市大門之間的距離,以及駕駛人走到超市大門所需的時間。他們觀察到兩種截然不同的停車策略,亦即「精挑細選」和「隨遇而安」,並對這兩種策略的結果進行比較。「有趣的是,」維爾基告訴我,「精挑細選的駕駛人雖然花費較多時間尋找停車位,但平均而言,他們和大門之間的距離,不論在空間或時間上,都沒有比隨遇而安的駕駛人來得近。」
p. 197
我們已經討論過交通工程師所提出的理論模型,為何無法完全預測人們在「較安全」的道路上的駕駛行為。同樣的,交通壅塞的真實狀況,往往也非這些理論模型所能正確預測的。純就數學而言,假如交通網絡中少了一條道路,其他道路的交通流量應該會隨之增加。如果你封閉了一根水管,其他水管便必須接手這根水管的水流量。但人類比水還要複雜許多,而交通模型也未能掌握這些複雜的人性。交通流量或許會和工程師的預測一樣增加,但這也會促使駕駛人遠離交通流量與日俱增的道路。
p. 287
因此,就像剛開始習慣英國溫熱啤酒的遊客,社會神經靈敏的駕駛人,很快便能習得某個地方獨特的駕駛習慣,例如「匹茲堡式左轉」(Pittsburgh left) 等。匹茲堡(以及北京)的駕駛人,往往會將綠燈視為「非正式」的左轉燈號,並在綠燈亮起時,以有如弓箭般的速度,當著對向來車的面迅速左轉。
>還包括台灣,特別是機車騎士。原來在美國這叫做匹茲堡式左轉XD。
P. 288
在交通號誌前動彈不得的駕駛人,必定會發現機車不斷地填滿車陣前方的空隙,有如玻璃球往下飄落的塑膠雪花。「他們應該遵守和汽車一樣的規則,」義大利汽車協會的保羅.柏哥尼(Paolo Borgogne)提到羅馬的機車大軍時表示。「但由於某些原因,大家覺得他們不需如此…舉例來說,他們往往將交通號誌視為杵在路邊轉角的家具。」但情況已經有所改變:多年來,機車騎士一直不需要駕駛執照,但現在他們則必須持有「輕型車輛駕照」(patentino)。
>很台灣XD,而且台灣騎機車一直都要機車駕照吧?有些人連大車都敢鑽。
p. 321
這種根據血液酒精濃度判斷人們行車風險的作法是否準確,當然得視每個人的不同狀況而定。一九六○年代時,研究人員在密西根州大急流市(Grand Rapids)進行一項研究,後來成為許多國家制定合法行車酒測值時的參考標準。研究人員在路邊隨機攔下駕駛人,並發現酒測值介於百分之零點零一至百分之零點零四之間的駕駛人,反而比酒測值為零的駕駛人,更少發生車禍。這種被稱為「大急流沉降」(Grand Rapids dip)的現象,使得有些人認為,上路前「喝點小酒」的駕駛人, 較能意識到行車的風險,或被警察攔下的機率,因此往往比較注重行車安全;其他人則主張,較常飲酒的駕駛人,較能「處理」少量酒精產生的影響。
這種現象也曾在其他研究中出現。但常被視為和另一種統計謬誤有關——舉例來說,上述密西根研究的零酒測值受訪者,多半都是年齡較輕或較老的駕駛人,而這兩種族群的行車風險,原本即高於其他駕駛人。即使如此,這份研究的批評者也坦承,當兩者的酒測值相同(包括零酒測值)時,經常飲酒的駕駛人開起車來,比滴酒不沾的駕駛人更加安全。這並不表示飲酒駕駛人的行車方式比較安全,或啤酒的確能夠改善你的駕駛技術。不過,血液酒精濃度無法決定某人究竟是不是優良駕駛人。曾擔任通用汽車公司研究人員而現已退休的艾凡斯指出,我們早已了解酒精對駕駛人表現的影響,但我們仍無法預測酒精對駕駛人行為的影響。而這正是喝了小酒但減速慢行的謹慎駕駛人,以及使用手機且超速行駛的分心駕駛人,彼此交會的所在。兩造的行車方式都有不盡完美之處,而在發生意外時,其中一方的反射動作可能變慢,另一方的反應時間或許不足。只有一者受到汙名化,但兩者其實同等危險。
p. 352
這聽起來似乎只是空洞的理論,而和你沒有什麼實際關係,但請想像當你正在鄉間公路上暢快奔馳,但一輛汽車突然在你面前緊急煞車時,可能會發生什麼事?假如你以目光「鎖定目標」,正如駕訓教練的行話——亦即將視線集中在這輛車上,而非能夠引導你繞過這輛車的地點——你發生車禍的機率是否會變得比較高?你的「凝視癖好」,正如視覺學者的術語,是否會對你閃避障礙物的能力造成不良影響。(最後的句號,應該要是問號?)
這個觀點尚未得到科學證實,但在邦杜蘭特的試車跑道上,賽車選手的座右銘「眼到車至」,卻屢屢得到印證。我鑽進一輛後頭裝著輔助輪的龐帝亞克(Pontiac) Grand Prix。只要扳動開關,駕訓教練就能抬起車尾,模擬原本在更快的車速下才會出現的打滑動作。正當我邊繞著跑道行駛,邊練習如何處理轉向過度打滑問題的同時,我發現假如我不要注視自己即將撞上的橡膠輪胎防撞牆(老實說,這並不容易做到),反倒將視線移至自己想要到達的角落時,的確比較容易矯正車身打滑的現象。
p. 114
博物學家羅伯.文克勒(Robert Winkler)指出,老鷹等生物之所以能邊從高空用一百六十公里的時速俯衝而下,邊追蹤小型地面獵物的動向,是因為牠們的眼睛擁有高於人類眼睛的閃爍融合率(flicker fusion rate)。
p. 118
人們誤判車速的方式不計其數。一般認為,我們對自己的移動速度和移動方向——假如我們的確正在移動的話——的知覺,主要源自所謂的「整體光流」(global optical flow)。當我們開車(或走路)時,必須參考水平線上的某個固定點,亦即「標定」,來引導我們的行進方向。我們必須隨時校正這個標定的位置,以便讓它成為所謂的擴展焦點(focus of expansion),亦即本身靜止不動,但所有視覺影像以其為源頭,依著輻射擴散的模式,朝我們不斷湧來的定點——請想像《《星際大戰》(Star Wars)中的千年鷹號進入曲速後,周遭的星星變成一條條自行飛行軌跡中央往後迅速退去的線條時的情景。「位移流線」(locomotor flow line)——或者你我所謂的道路——是光場中對駕駛車輛而言最關鍵的一個部份,而往後掠去的事物所具有的「質地密度」(texuaral density),則會影響我們的速度感。
不覺得看起來很技術性嗎?講解卻到此為止。原先以為作者可能是學者,但是一查,作者是記者吔。記者的論述風格,應該顧慮到一般讀者,尤其是針對一般讀者的非虛構作品。
另外這版本有些翻譯的問題,有少數部分語意有點怪。因為作者很多論述點到為止,沒有太多線索可以看出奇怪之處。但有幾處蠻明顯的,像是:
p. 319
幾乎半個世紀之後,索羅門的發現仍常在有關車速限制的爭論中,被人誤解為反對(應該是支持吧)提高車速限制的最佳理由之一。
p. 355
大多數駕駛人會先煞車,然後再改變方向。即使在某些測驗中,改變行車方向才是避免車禍的唯一方法,人們仍會堅持煞車。這或許是由於煞車(應該是改變行車方向吧)看來會使駕駛人陷入更危險的處境,或是因為駕駛人不了解車輛本身處理危機的能力,或是單純地出於某種「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就和將行車方向維持在同一車道上一樣,煞車通常都是處理緊急狀況的正確方法,久而久之它便成了人們所知的唯一方法。
不過撇開上述問題,這本書的內容仍然很有趣。市面上感覺很多經濟+心理學的科普書,交通+心理學好像就沒那麼常見了。還是很值得讀,可以學到很多有違道路使用人直覺的知識。原書寫於2008年,不知道在之後,這些數據有多少仍能適用?而本書的研究多是以美國為主,在台灣是不是也能解釋?希望台灣也有人可以出針對台灣交通的科普書,尤其相較美國,台灣還有機車海,這也讓開車的人夠緊張了。
-------------------------------------
自己摘錄的一些內容:
p. 83
大多數看過海因利奇三角形的人,通常會以最上面兩層來評估自己的駕駛技術。事實上,下面這一層才是最準確的參考憑據。」換句話說,駕駛人往往以車禍頻率和罰單數量,作為判斷自己行車表現的基礎。不過,和駕駛人同行的乘客則有不同的觀點。「我們所有人都會扮演乘客的角色,」李斯克說,「和駕駛人一起上路以便評估駕駛技術,並從海因利奇金字塔的底部開始,戰戰兢兢地在一旁進行觀察。
p. 86
不論是否出於故意,大多數車禍都和違反交通規則有關。不過,「故意」和「無意」之間的差別,甚至也變得模糊不清。二○○六年,芝加哥有位駕駛人在行車時伸手取用手機,結果其休旅車失去控制,撞死了另一部車中的乘客。死者家屬表示:「只要對方沒有喝酒或使用毒品,那就只是一樁意外。」不論這種想法聽來有多麼荒謬,這位肇事者仍因知法犯法,而須受到法律制裁:他總共被罰了兩百美元。「未飲酒超速者」也適用同樣奇怪的法律區分。飲酒過量致人於死者,和車速過快致人於死者,所涉及的法律刑責堪稱天壤之別。
p. 88
長久以來,研究人員都知道,新手駕駛人的視覺搜尋模式,迥異於經驗豐富的駕駛人。新手駕駛人開車時,視線多半緊盯著自己的車頭和道路的邊緣,而較少察看車身外的後視鏡,即使在變換車道時亦是如此。懂得該注意哪些事情──並記得自己所見的事物──是擁有深厚經驗和專門技術的特徵之一。正如視線追蹤研究顯示,藝術家和一般人觀賞畫作的方式之間,具有相當穩定的差異(一般人較常將焦點集中在臉孔等事物,而藝術家則較常掃描整幅畫作),分析駕駛行為的研究人員,通常也能藉著駕駛人的視線活動模式,判斷其駕駛經驗的深淺程度。
p. 180
維爾基和其研究小組仔細追蹤每一輛進入這家超市停車場的汽車,而當這些汽車找到停車位後,他們便立刻測量這些汽車和超市大門之間的距離,以及駕駛人走到超市大門所需的時間。他們觀察到兩種截然不同的停車策略,亦即「精挑細選」和「隨遇而安」,並對這兩種策略的結果進行比較。「有趣的是,」維爾基告訴我,「精挑細選的駕駛人雖然花費較多時間尋找停車位,但平均而言,他們和大門之間的距離,不論在空間或時間上,都沒有比隨遇而安的駕駛人來得近。」
p. 197
我們已經討論過交通工程師所提出的理論模型,為何無法完全預測人們在「較安全」的道路上的駕駛行為。同樣的,交通壅塞的真實狀況,往往也非這些理論模型所能正確預測的。純就數學而言,假如交通網絡中少了一條道路,其他道路的交通流量應該會隨之增加。如果你封閉了一根水管,其他水管便必須接手這根水管的水流量。但人類比水還要複雜許多,而交通模型也未能掌握這些複雜的人性。交通流量或許會和工程師的預測一樣增加,但這也會促使駕駛人遠離交通流量與日俱增的道路。
p. 287
因此,就像剛開始習慣英國溫熱啤酒的遊客,社會神經靈敏的駕駛人,很快便能習得某個地方獨特的駕駛習慣,例如「匹茲堡式左轉」(Pittsburgh left) 等。匹茲堡(以及北京)的駕駛人,往往會將綠燈視為「非正式」的左轉燈號,並在綠燈亮起時,以有如弓箭般的速度,當著對向來車的面迅速左轉。
>還包括台灣,特別是機車騎士。原來在美國這叫做匹茲堡式左轉XD。
P. 288
在交通號誌前動彈不得的駕駛人,必定會發現機車不斷地填滿車陣前方的空隙,有如玻璃球往下飄落的塑膠雪花。「他們應該遵守和汽車一樣的規則,」義大利汽車協會的保羅.柏哥尼(Paolo Borgogne)提到羅馬的機車大軍時表示。「但由於某些原因,大家覺得他們不需如此…舉例來說,他們往往將交通號誌視為杵在路邊轉角的家具。」但情況已經有所改變:多年來,機車騎士一直不需要駕駛執照,但現在他們則必須持有「輕型車輛駕照」(patentino)。
>很台灣XD,而且台灣騎機車一直都要機車駕照吧?有些人連大車都敢鑽。
p. 321
這種根據血液酒精濃度判斷人們行車風險的作法是否準確,當然得視每個人的不同狀況而定。一九六○年代時,研究人員在密西根州大急流市(Grand Rapids)進行一項研究,後來成為許多國家制定合法行車酒測值時的參考標準。研究人員在路邊隨機攔下駕駛人,並發現酒測值介於百分之零點零一至百分之零點零四之間的駕駛人,反而比酒測值為零的駕駛人,更少發生車禍。這種被稱為「大急流沉降」(Grand Rapids dip)的現象,使得有些人認為,上路前「喝點小酒」的駕駛人, 較能意識到行車的風險,或被警察攔下的機率,因此往往比較注重行車安全;其他人則主張,較常飲酒的駕駛人,較能「處理」少量酒精產生的影響。
這種現象也曾在其他研究中出現。但常被視為和另一種統計謬誤有關——舉例來說,上述密西根研究的零酒測值受訪者,多半都是年齡較輕或較老的駕駛人,而這兩種族群的行車風險,原本即高於其他駕駛人。即使如此,這份研究的批評者也坦承,當兩者的酒測值相同(包括零酒測值)時,經常飲酒的駕駛人開起車來,比滴酒不沾的駕駛人更加安全。這並不表示飲酒駕駛人的行車方式比較安全,或啤酒的確能夠改善你的駕駛技術。不過,血液酒精濃度無法決定某人究竟是不是優良駕駛人。曾擔任通用汽車公司研究人員而現已退休的艾凡斯指出,我們早已了解酒精對駕駛人表現的影響,但我們仍無法預測酒精對駕駛人行為的影響。而這正是喝了小酒但減速慢行的謹慎駕駛人,以及使用手機且超速行駛的分心駕駛人,彼此交會的所在。兩造的行車方式都有不盡完美之處,而在發生意外時,其中一方的反射動作可能變慢,另一方的反應時間或許不足。只有一者受到汙名化,但兩者其實同等危險。
p. 352
這聽起來似乎只是空洞的理論,而和你沒有什麼實際關係,但請想像當你正在鄉間公路上暢快奔馳,但一輛汽車突然在你面前緊急煞車時,可能會發生什麼事?假如你以目光「鎖定目標」,正如駕訓教練的行話——亦即將視線集中在這輛車上,而非能夠引導你繞過這輛車的地點——你發生車禍的機率是否會變得比較高?你的「凝視癖好」,正如視覺學者的術語,是否會對你閃避障礙物的能力造成不良影響。(最後的句號,應該要是問號?)
這個觀點尚未得到科學證實,但在邦杜蘭特的試車跑道上,賽車選手的座右銘「眼到車至」,卻屢屢得到印證。我鑽進一輛後頭裝著輔助輪的龐帝亞克(Pontiac) Grand Prix。只要扳動開關,駕訓教練就能抬起車尾,模擬原本在更快的車速下才會出現的打滑動作。正當我邊繞著跑道行駛,邊練習如何處理轉向過度打滑問題的同時,我發現假如我不要注視自己即將撞上的橡膠輪胎防撞牆(老實說,這並不容易做到),反倒將視線移至自己想要到達的角落時,的確比較容易矯正車身打滑的現象。
Sign into Goodreads to see if any of your friends have read
馬路學.
Sign In »
Reading Progress
October 2, 2021
– Shelved
October 17, 2021
–
Started Reading
November 8, 2021
–
Finished Reading